伤感情话-伤感的话-失恋分手伤心的句子-伤感个性签名-伤感签名网

热搜词:伤感情话 伤心的话 伤感签名 伤感句子 失恋的句子 分手的句子 伤心的句子

主页 > 文案大全 >  正文

家庭文化的名言和诗句【94句文案】

admin 2023-08-29 00:36:42 文案大全

家庭文化的名言和诗句

1、(二)夫妻关系——古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说白了,要尽孝,就得结婚生子。众所周知,人就男女两种性别,人类社会的基础,就依靠男女来维系。结婚,就成了传宗接代的纽扣。而夫妻关系,也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若夫妻不和,家也就不谐,国也就不平了。相濡以沫或许是不少人眼中完美的夫妻关系,而这,也恰恰反应了当今人们错综复杂的夫妻关系,离婚率连年居高不下,夫妻结了婚,却形同陌路,谈何关系?又谈何幸福?所以啊,要去理解真正的夫妻关系,做到相敬如宾才是

2、越早把你的儿子当成男人,他就越早成为男人。——洛克

3、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爱和互让是教育影响的主要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4、先让老人落座;

5、夜来枕上争闲事。推倒屏山褰绣被。尽人求守不应人,走向碧纱窗下睡

6、中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爱伴侣陪好娃,顾好家。

7、你若希望你的孩子总是脚踏实地,就要让他们负些责任。——班扬

8、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申延

9、译文:晚上来枕上争论无关紧要的事情,推倒屏风山提起绣花的被子。全部人求守不应人,逃向碧纱窗下睡觉。

10、我渴望随着命运指引的方向,心平气和地、没有争吵、悔恨、羡慕,笔直走完人生旅途。--法国诗人魏尔伦

11、家常便饭、大方之家、挨家挨户。

12、五佳节团圆。中国人自古就有望月思乡的典故,李白一首《静夜思》阐述了多少乡愁乡思。团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亲情的维系,也是家庭和睦的象征。这种佳节团圆更有老人对于子女的思念,儿行千里母担忧,这种思念不会因为儿女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反而因为父母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这里,希望做子女的多看看年迈的父母,不要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冷落自己的父母。

13、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

14、只要嫁得好,不要嫁得早。

15、荣誉在于劳动的双手。——达・芬奇

16、四教育理念。中国家庭格外注重教育,甚至这种注重已经根植于骨髓灵魂之中。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是家庭文化不可拆卸的一部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一直在被期许着。所以这种注重教育的理念,也可以说优秀。

17、男人的一生,最大财富是选对妻子。妻子以俭持家,定能让家庭,蒸蒸日上。

18、“看似平凡的努力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稻盛和夫说过,有一些努力看似很平凡,默默无闻,其实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肯付出,总有蓄势待发的那一天。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大事业也都是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才能成就辉煌。

19、心广体胖,心宽转少年。心平气和,五体安宁。

20、“尽人求守不应人,走向碧纱窗下睡”。这位妻子赌气,从床边离开了。去了哪里呢——她一溜烟跑(“走”,是跑的意思)向了“碧纱窗”下,独自睡去了。其实,她哪里睡得着啊!一股悲愤充溢心头,那委屈的泪水可能也洒满衣襟了吧?也就在此刻,男主人公有点慌张,他急忙奔到纱窗下,一个劲儿地向夫人说软话,要与她共同陪伴(“求守”是求伴的意思),而她却似乎是“吃了秤砣死了心”,尽管(“尽”是任凭之意)丈夫怎样恳求,她连句话也不说:“不应人”——坚决不回应。

21、如果头一天剩的大家抢着吃,尽量自己碗里的饭要吃完;

22、劳动才能给人以安乐。——朗费罗

23、直到起来由自殢。向道夜来真个醉。大家恶发大家休,毕竟到头谁不是。

24、劳动是快活的根源。——伏尔泰

25、要孝顺长辈,要爱护幼儿等等。

2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7、科学是到处为家的。——赫尔岑

28、劳动使人忘忧。——西塞罗

29、多子多福的年画家,对每个中国人都意义非凡。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产生于家庭关系基础之上的伦理规范,更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人治理国家的“典范”。可以说,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读懂了家文化,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家的“烟火味”中国文化是世俗取向的。世俗取向有两个要义:其一、对个人欲望的肯定与满足;其二、将安宁、幸福生活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世俗取向的中国文化中,家庭作为饮食起居、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温饱有余、安宁和睦的家庭生活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追求目标。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对“小康社会”的憧憬就是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图像:一家八口人,五亩大的房屋院落,围绕院落栽满桑树,一百亩田地,五十岁能穿上帛,七十岁能吃上肉,全家温饱有余,劳作有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与孟子设想的“小康社会”相比,今天的“小康社会”标准已经提高了很多,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追求始终没有变化。中国人不热衷来世、永生、天堂这些超越世俗的目标,而是追求在平淡的居家生活中“享福”。在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居家过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都体现在过日子、过光景之中。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意味着福气盈门。林语堂说,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中国人对幸福、平淡家庭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古代妇女居家做女红家庭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每天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家庭在中国人的世界中被赋予极高地位,家庭生活中的“烟火味”也便渗入了社会中的每个毛孔。有一个小故事,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砍柴、担水、做饭这些貌似平常的家务蕴含着大道,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也深受中国家文化“烟火味”的熏陶。说到中国家文化的“烟火味”,就不得不提中国的饮食文化。饮食在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中地位尤其高,所谓民以食为天。在《红楼梦》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在描述饮食,各种家宴、夜宴、节令宴串接了《红楼梦》的起承转合。饮食之所以成为文化,在于饮食将美味与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色香味的浸润将家庭的滋味内化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套用一句“舌尖体”来说就是: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活、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与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敏感、柔软的位置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承载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修身与齐家身与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修身、齐家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磨砺与生活方式。《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中国人特有的自我完善、修行方式。中国文化中的修身不像《忏悔录》中那般沉重,而是像中国山水画一样,充满了自省、宁静和恬淡。用现代学科的眼光来看,修身既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培养情商、逆商的过程。《大学》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八个字来概括修身的方法和步骤。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一个人在内心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内化于一言一行,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朱子治家格言》修身是齐家的前提。一个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够让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见贤思齐。如果自己没有履行应有的伦理规范,则其他家庭成员也不会遵守:父亲做不到慈爱,儿子也就做不到孝顺;兄长做不到友爱,弟弟也就不见得对哥哥恭敬;丈夫做不到义,妻子也就不会顺从。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我们常说的“你不仁休怪我不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修身就是要让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好各个角色,这样才能让家庭和睦、团结。修身是齐家的前提还在于:修身也是一个情绪管理,克服自身乃至人性弱点的过程。家庭,尤其是中国人的家庭是讲究情而非讲究理的。如果处理不好个人喜好与情感,就很难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古人很注重家庭关系中的情绪管理。《论语》中说,子女如果发现父母的过错,要温和地劝导,他们若不听从,仍当恭敬,不可冒犯。父母发现子女有错,也要分场合批评,《呻吟语》中提出了“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在古人看来,无论是子女劝导父母还是父母批评子女,都要照顾好对方的情绪,使之心平气和。《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管好情绪,就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修身、齐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传家之道在家文化中,家庭和家族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成就与价值,都要通过对家庭和家族的贡献来衡量和体现。每个成员都承担着发展和延续家族的责任,这种责任最基本的就是要传宗接代。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家庭、家族的生命通过繁衍生息是可以延续的。正所谓:“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在家文化的价值谱系中,繁衍生命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是普通民众最大的追求和愿望。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指标:权力、金钱、声望。而在中国,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指标除了权力、金钱和声望,还要包括子孙后代。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但是后继无人,在中国文化中也算不得十分成功,所谓“家道兴,看后生”。对比中西方衡量个人成就的差异,我们看到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巨大的影响力。古代妇女居家做女红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也就是说,从家庭和家族的延续来看,道德能够传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读和诗书,而富贵传承不过三代而已。正是出于后世福泽和家族传承的考虑,传统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对后代的道德教化。无论是《颜氏家训》《朱熹家训》,还是《曾国藩家书》,都注重对子孙后代品德的培养和砥砺。《朱熹家训》说:“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曾国藩家书》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此君子也。”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从家庭和家族的长远发展和传承来看,古人重品德、轻财富的观念也就可以理解了。注重家庭和家族延续的观念对于中国人的伦理和信仰影响深远。在中国家文化的影响下,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不如积累福泽的观念深入人心。《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就是说,行善积德,会福泽子孙,丧尽天良,会祸及子孙。这种素朴的道德观念,对于普通民众有着莫大的约束力,很多民众多做善事、不做坏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为子孙后代累积福泽考虑。古代的劝善书如《了凡四训》等,记载了许多福善祸淫、福泽后代的故事。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撰写《世德碑》,称朱氏政权的获得是先祖父“积功累善,天地之报,茂于厥后”,并告诫子孙后代要体谅先祖之心,循德存仁。家国之间家庭不仅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地位重要,在中国人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理念中也举足轻重——家是中国人判断亲疏远近、采取不同措施的基点。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比拟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所谓差序格局指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血缘、亲缘、地缘等亲疏远近关系,结成社会网络。这就好比在水里面抛入一颗石子,以石子为中心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这颗石子代表着自己,而远近不同的波纹则代表着亲疏关系。在差序格局里,每个人会根据亲疏关系来运用道德与法律,而家是差序格局的核心。《论语》中,叶公问孔子:“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用在差序格局里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西方社会并非如此。在西方,个人主义占主导,每个人处于不同的团体之中,每个团体都有相应的道德、规范,条理清晰。因此,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话用在西方社会合适,但放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从《韩熙载夜宴图》可见差序格局家,既是判断亲疏远近的基点,也是孕育伦理规范的“温床”。传统社会中有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统称为“五伦”。在“五伦”中,父子、夫妇、兄弟都属于家庭关系,而君臣和朋友可以分别看做是父子、兄弟关系的衍生。在儒家看来,家国是一体的,一个人如果能将基于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也便实现了理想状态。正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人的家文化将家庭中的伦理规范作为基点,泛化到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乃至一切社会思想和行为。学者梁漱溟将家文化称之为伦理本位——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可以说,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伦理本位,都是中国人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国人的家文化将社会乃至国家打上深刻的烙印,让伦理关系网络和情谊习俗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导。即使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人情、关系、面子依然发挥着支配作用。家国同构的缺陷在家文化主导的逻辑中,家与国有着同样的结构,家庭的伦理规范既适用于解决家庭问题,也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这些古人看起来天经地义的道理,在今天看来则逻辑不通:在家庭中讲究亲疏远近、长幼尊卑并无不妥,但如果将这套逻辑运用于治理国家,则会让公平、公正的精神荡然无存。尤其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皇权社会中,如果掌权者根据亲疏与好恶行事,自然就会滋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家国同构的弊端不止于裙带关系、门阀盛行。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用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思想治国理政,让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畸变:上层是强有力的皇权,下层是以亲缘、血缘组织起来的家庭、家族,而连接上层与下层的商业组织、法律则发育不良——因为在伦理本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用道德、伦理代替法律与契约去解决问题。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不以法律和契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纠纷,而单纯拿道德说事,许多人就会打着道德或情义的幌子去坑蒙拐骗,这就会让整个社会陷入到阳奉阴违和道貌岸然的泥潭之中。正如那句话: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名画中修身养性的古人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密不可分,但其对民主、科学、自由精神的遏制也显而易见,鲁迅就将其称之为“吃人的礼教”。经过百余年的救亡图存与社会改造运动,中国的家文化日益回归到家庭本来的角色。今天,市场主导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法律法规调解着各种利益冲突,媒体与舆论坚守着社会伦理的底线,家庭已卸下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包袱,成为承载爱情与亲情的船舶。虽然家庭已从伦理本位的“光环”之中走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家庭不需要承担伦理责任。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良好的家风能够让人平复浮躁、浮华的心态,更能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而传统中国的家文化,为我们建设良好的家风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古人的寥寥数语,就能让我们受益良多: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导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欧阳修在《诲学说》中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朱柏庐在《朱子家训》里告诫后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中国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含英咀华,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家文化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虽然用齐家的策略治国不合时宜,但将家庭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的家国情怀依然鼓舞着每位国人。家与国,共同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荣誉和梦想。正如顾宪成的名联所言:

30、脱离劳动就是犯罪。——列夫·托尔斯泰

家庭文化的名言和诗句

31、纵观各行各业,亦是如此。历经挫折、克服万难的人,往往散发着人格魅力。换言之,阅历就如同人生路上的车辙,构成了人格的图谱。没有人是踩着海绵走向成功的,他们脚下是锋利的石头,以及冰冷的河水,只有踏过艰难险阻,才知道什么是甜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却生在福中,不自知。

3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3、一个人出于正当的家庭责任感或某种信仰而避开危险,不能算懦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34、“真正塑造人格的是挫折和苦难”

35、译文: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

3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37、这对夫妻的矛盾一时难以解决,于是就只好推到明天了。

38、优秀的家庭文化当然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阐述。言至此虽少,但句句肺腑,情深义切。希望每个条友都能经营好一个家,都能照顾好老人,都能阖家团圆。我们一起把中国优秀的家庭文化传扬下去,身体力行,做个表率,这样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39、三祭祀祖先。任何一个人都是有根有脉的,他来到这个世界,总有一个地方是他忘不了的。那是家,是故乡,是亲情,是祖先。不忘历史,不忘祖先,不忘初心。祭祀祖先是一个人向上的精神力量,一个忘祖的人在中国是会受人鄙视的。

40、幻想是丝毫没有害处的,它甚至能支持和加强劳动者的毅力。——皮萨列夫

41、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42、“相煎何太急”比喻兄弟姐妹,为了利益而不顾亲情采用各种不良手段。“相煎何太急”的意思是: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出自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七步诗》。

43、我不知道我爷爷是什么样的人,我更关心的是,他的孙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林肯

44、二血缘关系。现代社会人情淡薄,金钱至上,世风如此,所以人和人联系的纽带,更看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关系。这样的亲情关系是长久可靠也是值得你信赖的。

45、红颜多薄命,福在丑人边。

46、家庭之间,一言一动,当思为子弟足法。——张履祥

47、体贴的伴侣,暖心的孩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是人到中年蕞大的奢.侈品。而这些,无一不要你平日里一点一滴的付出和维系。

48、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49、一孝道精神。这是一个家庭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石,这里的孝道,既讲究赡养老人,也讲究照顾孩童。

50、一家子在一起吃饭,要等着大伙儿都到齐了才可以动筷;

5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

52、尊老爱幼名言警句

53、吃饭不吧唧嘴;

54、劳动是人类的命运。——荷马

55、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张英《对联》

56、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

57、吃饭不敲桌子;

58、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尊老爱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1、子孝父心宽。(陈元靓)2、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4、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5、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尊老爱幼能体现出个人的品德1、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2、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3、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4、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5、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尊老爱幼重在关爱1、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2、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5、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尊老爱幼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2、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3、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5、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59、列出几条名言共享

60、在中国更讲究家国理念,这种‘家’和‘国’的理念传承久远,是宗法制家族制在现代社会中的延伸。

家庭文化的名言和诗句

61、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马克思

62、形容家庭和睦的诗句

63、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苏霍姆林斯基

64、家的成语:

65、婚姻好比鸟笼,外面的鸟想进进不去;里面的鸟儿想出出不来。——蒙田

66、家的谚语:

67、早出晚归要给长辈报平安;

68、“夜来枕上争闲事。推倒屏山褰绣被”。一对夫妻在夜间准备睡觉了,就在他们随便说说悄悄话儿时,陡然发生了口角;而就是这口角,导致了大波澜。您看,本来是小夫妻俩在说点“闲事”——无关紧要的事,却突然为这芝麻大的小事“争”起来了。读者在此不得不佩服欧阳修的笔法,他通过“枕上”这最平静、安逸的环境,写夫妻的陡然激吵,巧妙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小俩口在拌嘴时,竟然把屏山(屏风为室内挡风、遮蔽的用具,因常有山水画装饰其上,故曰“屏山”)推倒了。在屏风被推倒的同时,被子也被掀起来了(褰,掀起,撩起)。

69、年纪越大越觉得,每个人的家庭都是有因果的。所有忽略的陪伴,都会变成你和家人日后的遗憾。

70、(一)长幼秩序——古言:无规矩不成方圆。讲究长和幼即是一大提现,以老为尊,幼为敬,家庭才会协调,亲友才会和睦。幼时蒙父母照顾,苦心养育,老时受子女赡养,老有所终。早起奉亲,饭时请长者落座,逢年过节拜会亲友时,皆无形之中暗含长幼秩序,这样才能阖家欢乐,幸福美满。倘若无长幼之序,为老不尊,为幼不敬,家乱,国亦不平,社会就乱套了

71、生活是双方共同经营的葡萄园;两人一同培植葡萄,一起收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72、“工作,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在稻盛和夫看来,一个人,只要能在每天都付出努力的工作,对工作聚精会神、精益求精,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智和人格,那就一定能赢得美好的人生,早晚也能成大器。

73、一站式互动家族平台。

74、知足长乐乐天天,无争少气气自平,海阔天空从心始,就是生活好光景。

75、不看穿,不看戴,单看男方人实在。

7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7、“把愿望提升成信念的高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但是很多人却只把它当作愿望,工作辛苦的时候想一想,周末休息的时候提一提……相反,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干一件事,不管周围有什么困难险阻,为了实现愿望,他们都愿意去尝试去努力而不是躺平。

78、对孩子来说,家庭应是歇恕的场所,培养丰富的人性的土壤以及明亮无比的孩子之梦的温床。--(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

79、夜来枕上争闲事,推倒屏山褰绣被。尽人求守不应人,走向碧纱窗下睡。——《玉楼春》宋代欧阳修

80、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达芬奇

81、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增广贤文》

82、“把精力投入工作,就会产生快乐和兴趣。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看似很容易,实则很有难度,因为就算你很喜欢这件事,然而它变成了工作,厌恶之心

83、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动、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蒙田

84、不要太注意家庭的外观及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家庭里特有的,充满了爱、温暖与明朗的气氛。--(美国教育家)卡耐基夫人

85、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明代官员、理学家薛瑄《读书录》

86、传统的家庭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优秀的一部分,我认为有以下的几种。

87、在你顺利时也许还不是问题,但如果到了人生的低谷,失去家庭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88、家的格言:

89、原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0、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程门

家庭文化的名言和诗句

91、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向来重视家庭,《大学》有言:不齐其家者,无以治其国。家庭和睦了,社会才会和谐,天下才会和平。

92、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93、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

94、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出自两汉卓文君的《白头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