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情话-伤感的话-失恋分手伤心的句子-伤感个性签名-伤感签名网

热搜词:伤感情话 伤心的话 伤感签名 伤感句子 失恋的句子 分手的句子 伤心的句子

主页 > 文案大全 >  正文

孟母教子的故事简短汇总98句

admin 2024-07-06 17:44:00 文案大全

孟母教子的故事简短

1、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2、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3、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

4、孟母教子的第三个故事:断机教子。

5、断机教子。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有学问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6、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

7、孤儿寡母,搬家是耗费精力和体力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一步到位,是因为在实践中,领悟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8、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9、断机教子

10、我们若想让孩子爱学习,我们自己先爱学习,我们若想让孩子不吃零食,不看电视,我们自己先做到。

11、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12、最典型的应属孟母三迁的故事

13、孟母看到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14、孟母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15、孟母教子的第一个故事:孟母择邻。

16、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7、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

18、【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19、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20、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上反省,自己做了哪些选择,让关系破坏。夫妻矛盾,亲子对抗,婆媳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21、对于育儿,孟母不是高高在上,也是人,不是神。孟母也会随口一说,猪肉给你吃,这非常正常。

22、典故其一

23、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24、【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25、孟母杀猪是教育孩子不能言而无信。年幼的孟子看到邻居杀猪,问母亲:“他为什么要杀猪?”孟母随口说了一句:“杀猪是为了能让你吃到猪肉啊。”话一说完,孟母就后悔了,以他们当时清贫的家境,是很难吃到猪肉的。可是,为了不失信于孩子,孟母还是买了肉做给孟子吃,以此来教育孟子做人要言而守信。

26、“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长了就厌烦了,经常逃学。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苦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27、沽肉示信

28、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29、孟子少年时,有一次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30、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孟母教子的故事简短

31、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孟母杀猪。

32、当我们自己没做到,我们却要求孩子,孩子怎么可能听我们呢?当我们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却要孩子好好说话,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33、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34、孟母知道以后对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

35、孟母三迁主要讲的是为孩子学习搬家。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6、孟子妈妈知道了,于是,他们又搬了家,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时,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37、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38、但是她及时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外因,影响孩子一生的是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39、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40、一、三迁择邻:

41、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42、孟母断织、

43、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44、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45、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46、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47、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48、而是观察到孩子的行为背后,受到了哭丧的影响。采取的措施给孩子换个环境。

49、让孩子看到不好好学习的后果。孟子能够询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说明,她们平时关系还是比较好的。

50、有一次,孟子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心想不行,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到了市集,孟子又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表演得像极了。

51、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52、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进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

5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54、所以育儿的过程就是观察,自我反省的过程。我的两个女儿,性格完全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需要因材施教。

55、但是她没有选择责骂孩子,而是管理了自己的情绪。

56、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57、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58、孟母费了那么多精力选择邻居,自己也言行一致,付出这么多了,孩子还不用功,她肯定心中也非常恼火。

59、从孟母身上我明白:没有统一的育儿方法,只有不断的去实践,然后否定,再去修正。

60、孟母看到了:“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母教子的故事简短

61、民间叙述

62、孟母断机杼断机杼是教育孩子不要半途而废。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

63、买肉啖子

64、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65、“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孟母忐忑不安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66、当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不再需要父母过多的操劳,我们必须接纳现实,放下控制,让孩子活出他生命状态,我们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

67、孟母为了培养好孟子,三次搬家。

68、孟子少年时,学习也不用功。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69、孟母给孩子创造了学习环境,言行一致。但是她明白,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依然在观察孟子的行为。

70、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71、儿子能够实现梦想,孟母完成了作为母亲的使命。带着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死无遗憾。

72、孟母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育儿实际是安心之道。要想安心,要不和环境做斗争,要不和自己做斗争。所谓斗争就是管理情绪的结果。孟母看到孩子学哭丧行为有没有焦虑?我想肯定有,并且当时是在为丈夫守节。

73、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其实就是源于这样一位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

74、孟母看到孩子学习哭丧,也许会有焦虑,但是并没有选择和孩子较劲,你怎么能学习这些呢?

75、孟母教子的第五个故事:劝子远行。

76、孟子小时候很聪明,学什么会什么,当居住在坟墓旁时,学的是发丧祭祀的知识。孟母发现后,赶紧把家搬离到集市上,孟子学的是杀猪卖肉。孟母把家又搬哥学校旁,孟子学习开文明礼仪,孟母感觉到这是家的地方,

77、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78、孟母教子的故事:

79、在过去判断一个女人重要品德是看守节的。所以在个人名声和孩子成长之间争斗,她选择了孩子。有了这个选择,才会做出搬迁行动。

80、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三次搬家,分别是从坟里和闹市搬离,最后搬至学宫附近住下来,说明了孟母意识到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她知道客观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81、学会的育儿道理:不做完美的父母,但是做觉察反省的父母,不怕犯错,及时修正错误就是合格的父母。

82、孟母教子的第二个故事:买肉啖子。

83、二、断杼教子:

84、育儿是学习,实践,否定,再修正的过程。

85、三、杀豚不欺子

86、孩子有忧愁的时候,我们能够排忧解难,当孩子有梦想的时候,我们不拖孩子的后退,让孩子展翅飞翔。

87、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

88、育儿的过程是观察孩子的过程,从观察中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89、孟母三迁

90、【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的故事简短

91、孟母教子传说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古邹国,通过广大民众世代相传,内容逐渐丰富,先后衍生出了40余个故事。同时,随着华人迁徙、儒学传播而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孟母也成为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被称为“四大贤母”之一,和“母教一人”。与典籍记述的孟母教子传说一样,在民间流传的也是基于“胎教”“三迁”“仿丧”“叫卖”“断机”“不欺”“出妻”“去齐”等母题而衍生出来的具有口头文学色彩的故事。但是,核心故事主要为“三迁择邻”和“断机教子”。三迁择邻故事中又包含“墓间嬉戏”“仿贾叫卖”“窗外听读”“免脩入学”等子故事。到了元代,随着孟子地位提升,邹县部分官吏和乡绅陆续开始修建与孟母教子传说有关的实物载体。

92、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93、孟母教子的第四个故事:孟子休妻。

94、第二次搬家,观察到孩子学习屠宰猪羊,认识到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是认知的转变。

95、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后来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96、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97、孟母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98、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

搜索